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 图片新闻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网站首页 | 协会简介 | 协会文件 | 国家协会 | 协会信息 | 创优活动 | 省级工法 | 继续教育 | 建筑人生 | 会员风采 会员单位 | 绿色建材 | 焦点新闻 | 大 视 角 | 经验交流 | 技术推广 | 信 息 化 | 聚焦建业 | 法律维权 | 下载专区
  当前位置: 大 视 角 >> 放眼新的时代 重塑“中国建造”【打印本页】

时间:2018/1/29 浏览次数:81187次


放眼新的时代 重塑“中国建造”

李里丁 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史志与企业文化分会会长

一、“中国建造”提出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建造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但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传统的建设模式、施工方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房屋建筑的质量、宜居性和舒适度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操作工人的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明显不适应建筑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了推动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务院第一次提出了打造“中国建造”品牌的要求。

在新时代,“中国建造”应该有着新的内涵:建筑业要秉持新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不断提高创新力和竞争力;建筑业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先导,调整产业结构、创新施工技术,为新时代的绿色生活方式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建筑业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推进诚信建设,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的素质。“中国建造”不仅要体现新时代中国建筑的质量品牌,更要展现新时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和建筑行业的精神文化。

二、“中国建造”必须突出质量和效益优先的原则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没有过多地讨论GDP的增长,却突出强调要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以增长速度和GDP论英雄的时代已经结束,建筑业也应该做出反思,迅速调整发展思维。

在新常态下,新增房屋建筑总量在减少,人们对于房屋建筑的品质要求却越来越高、对其宜居性要求越来越高、对其与环境的和谐要求越来越迫切。在这种情况下,新的质量管理理念,应该贯穿于建筑全生命周期,从固定资产的投资到规划、设计、施工、使用,再到建筑物拆除,都应该做到质量稳定、效用最大、成本最低。

要使建筑产品能够适应新时代消费市场的需求,必须要建立起一个更高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筑质量不仅要有总体的合格标准,还要有细部精准的要求;不仅要求质量符合施工图纸设计,更要求使用功能符合业主宜居的实际需求;不仅项目在质量验收时合格,更要在全生命周期中经受时间的检验。建筑物从建造结束时的质量验收,一直到寿终正寝,整个过程中能源的消耗、环保等附加功能的使用,都应力求做到高品质、高效率。在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下,应逐步将这样的理念贯穿于建筑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行业的质量品牌建设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目前,一个工程项目在行业获得优质工程奖比较容易,而一个企业的整体工程质量要得到市场的认可难度还很大。社会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迫使企业不能将眼睛只盯在打造几个精品工程上,而要致力于做好企业总体的产品品牌,在整个市场竞争中树立起企业质量的新形象,在整个行业树立起“中国建造”品牌的新形象。国家优质工程奖的评比,也要从评选品牌项目逐步转向评选品牌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有了更高的质量目标,“中国建造”就有了立身的市场基础。

要坚持效益优先,其实有两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一个是建筑行业要改进经营管理,提升企业法人的营业收入利润率。大家都知道,目前企业的利润率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尤其是大型企业,平均利润率不到3%),这一现象不正常,与企业的体制、机制和集约经营管理都有关系。另一个是《建筑法》要修订,在坚持质量优先的原则下,政府应该出台优质优价的市场管理办法,更好地体现效率与公平,更有效地推动产品质量提升。

三、“中国建造”要在持续改革开放中前行

我国建筑业30多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得益于引进和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建筑业在新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同样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继续学习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施工方式和管理经验,而且要做到举一反三、加快超越。

一是学习先进,尽快补齐。我们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施工技术一般比较容易,学习引进先进的建设方式和管理方式比较困难,这已经影响到我国建筑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例如,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建设方式,只是提出了一些概念,实际运行的依然是投资、规划、设计和运营分段管理;目前大力推行的工程总承包施工模式,也仅仅在很小的范围内运行,改革成效尚未显现。这些先进的管理方式直接影响着国家建筑品质的提升,影响着行业的发展进步。要想“中国建造”走向世界,必须在生产关系上深化改革、在政府层面进行政策的再调整,使我国的建设组织方式有较大的突破。

二是讲求实际,为我所用。我们既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式,更要善于总结自身几十年来的经验,切不可盲目照搬教条。例如,建筑产业的现代化,有许多部位和环节需要创新和改进,不能只盯住装配化的施工方法。运用装配化的施工方式,也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企制宜。有人说要学习日本的装配化施工模式,其实,日本多数建筑的装配化施工都是从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率的原则出发,在本企业工法研发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推进的。

三是走出国门,挑战强手。“一带一路”倡议为建筑业企业“走出去”指明了方向,我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经历了输出劳务、输出技术、提供援助和扩大市场等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已经走出了一批技术成熟、管理先进、资金雄厚的跨国型企业,这些企业追赶着现代的建筑科技,代表着中国的建筑品牌。随着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国将有更多的建筑企业走出国门,扩大国际合作范围,输出管理、输出技术、输出品牌。

四、“中国建造”要注入创新的机制和动力

经济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成了第一动力。建筑业要高质量发展、“中国建造”要屹立世界,也必须将创新作为第一动力。

首先,要在工程建设模式上有所创新。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往工程建设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做法应该结束,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管理应该通过建筑法规和相关政策得到具体实施。建筑产权要长期稳定,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维护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应该加快推行。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成为新建设模式的市场主体。这其中属于体制、政策层面的改革,政府应该担起责任。

其次,要在建筑市场监管上有所创新。通过近几年简政放权的改革和质量安全的严管,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招投标市场的违规行为和建筑工地质量安全事故依然较多。在新常态下,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一定要把重心放在信用体系建设上来。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推进诚信建设。要逐步改革行业信用评价办法,将重点从评优转向治差。对肆意违规的企业,要及时曝光、果断清理出市场,这样才能引起人们对规则的敬畏,引导企业坚守诚信。

再其次,要在施工方式上有所创新。施工方式的创新不能局限于装配式建筑一隅。对于传统、庞大的中国建筑行业来说,创新既要有先进的技术、材料和施工工艺,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需求市场和较低的企业成本。例如,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研发与推广、模架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外墙板及隔墙板材料的深化创新等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在推行装配式建筑时,不仅要考虑市场渐进发展的现实,也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

最后,要在企业管理体制上有所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项目管理基本上实行的是承包责任制。不承包,项目要亏损;承包了,企业得不到应得的利润。因此,便有人提出法人管项目的概念,可企业利润率还是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不少地方也在搞项目股份制的探索,这些都需要研究,国有企业层层设利润“蓄水池”的时代恐怕要结束了。建筑业企业要通过混合所有制和经营者入股等方式进行企业产权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市场资源,强化企业对项目的法人管理,提升法人企业的收益率。

五、“中国建造”要与弘扬民族文化同行

习近平主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建造”的提出,本身就饱含着文化的自信、饱含着中国的精神和力量。重塑“中国建造”品牌,不仅仅是在市场上展示建筑产品的质量,更是在弘扬民族的自信和民族的精神文化。

铸造中国品牌、承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新一代高素质的建设者。中国有5000余万建筑业从业者,能够称得上优秀经营管理者、优秀建筑工匠的太少,况且,建筑行业还有一大批未受过正规培训的农民工。这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因此,加强建筑行业和企业的文化建设、提升建筑行业的整体素质,成了新时代建筑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加强建筑企业的文化建设,要把激发企业家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作为重点,建筑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要把传承鲁班文化作为重点。

激发企业家精神,要在经济新常态挑战下,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不断追赶和超越国际上先进的施工方式和施工技术,在推进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工匠精神不仅具有技术上精益求精的内涵,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全民族都要融入血液、身体力行的文化素养。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建造强国,必须使每个国民认同和践行这种精神文化。

工匠精神蕴含沉重的社会责任和职业品格。成熟的企业不仅要把眼光放在几个“大工匠”和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部位,更要在建筑产品的所有部位、在建筑产业队伍的所有岗位提倡工匠精神,精益求精、重视细节、追求卓越。企业都能以此为发展战略,行业的信誉和形象将会焕然一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中,我们要自觉地加强建筑行业文化建设,助推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使“中国建造”真正走向世界,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建筑业强国。

来源:中国建设报


辽宁省建筑业协会地址:沈阳市浑南区三义街28-4号瑞宝东方大厦7楼
电话:024-22713480 邮政编码:110180 传真:024-22713480
E-mail:liaoningjx@126.com
备案序号:辽ICP备16006347号-1

您是第1992031位访问者!

辽公网安备 21011202000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