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 图片新闻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网站首页 | 协会简介 | 协会文件 | 国家协会 | 协会信息 | 创优活动 | 省级工法 | 继续教育 | 建筑人生 | 会员风采 会员单位 | 绿色建材 | 焦点新闻 | 大 视 角 | 经验交流 | 技术推广 | 信 息 化 | 聚焦建业 | 法律维权 | 下载专区
  当前位置: 建筑人生 >> 何镜堂:缔造中国设计原创的神话【打印本页】

时间:2015/11/26 浏览次数:44179次


何镜堂:缔造中国设计原创的神话

 

 

 

 

 

 

 

 

    个人小档案


  何镜堂,1938年4月出生于东莞,广东省人。


  1965年8月于华南工学院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67年调湖北省建筑设计院,1973年调北京轻工业部设计院,1983年回到华南工学院。


  1992年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1997年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首任院长。


  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总建筑师,科技部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主要代表作有: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深圳科学馆、天津博物馆、长春烈士陵园、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及摔跤馆、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浙江大学新校区、重庆大学新校区、江南大学蠡湖校区、广东药学院新校区、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等。


  出版《中国当代建筑师——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等专著六部。


  个人荣誉


  曾获全国优秀设计金奖2次,银奖3次,多项获省部级特、一等奖。当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在建筑学会评选的建国六十年300个建筑设计大奖中,主持了13项建筑设计。


  1994年被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9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建筑师是个晚熟的职业。”就像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华裔建筑师贝聿铭那样,何镜堂的建筑人生,大器晚成、厚积薄发……他在45岁以前居然没有机会设计过一栋像样的建筑,而年过七旬,在绝大多数建筑师都早已退隐江湖,安享天伦之乐时,他却昂首步入自己创作的“黄金时代”。10月底,在北京远望楼宾馆的采访中,我被这位鹤发童颜、热情开朗的建筑师深深地感动,他刚刚领完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的大奖,在中国建筑设计业,无论管理模式、还是设计创新,我们需要何镜堂式的人物。


  敢于选择自己的人生


  1965年,何镜堂硕士毕业即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近十年的大好青春荒废了。但他却感到庆幸,这十年令他有机会深入学习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而这些辩证的思维方法恰恰是建筑师最需要的。1973年,何镜堂被调到北京轻工部设计院从事工业建筑设计,那时夫人李绮霞早已在北京市设计院小有名气。和夫人相比,一心想从事民用建筑设计的他,事业上还是一片空白。他说:“我40多岁以后,和夫人共同参加了几次设计竞赛,如‘北京农村住宅竞赛’、‘400人次车站竞赛’‘全国农村住宅设计竞赛’……我们获得了好几个二、三等奖,我对建筑设计的信心增大了。我提出了‘归队’(回华南理工大学工作)的人生设想。”


  何镜堂分析过许多成功建筑师的人生:他敬佩张镈、张开济等老一辈建筑大师在建筑设计实践中的精彩人生,他也十分憧憬梁思成、吴良镛等建筑教育前辈在建筑理论研究中作出的卓越贡献。1983年,他决定选择自己的人生。他对夫人说:“如果一味地写文章,写不出一个好作品;如果只埋头画图,不能提高水平。广东刚刚改革开放,我想把设计与研究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夫人李绮霞毅然决定放弃自己在北京的前途,跟随丈夫回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重新创业。


  这是一条艰辛的人生道路。何镜堂在踏上这条道路之初就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要求:第一,每个重要设计要力争“精品”;第二,每个重要设计完成后要写论文总结,给全国重要的学术期刊《建筑学报》投稿;第三,每个重要设计完成后要参加优秀设计评奖。


  在回到华工的第三天,托运的行李还未到,何镜堂就接到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参加深圳科学馆的投标,要求20天就赶出设计方案。他说:“我和太太全力以赴,把十几年来的热情,还有当时学习吸收的国外先进理念全用上了。方案送到深圳,市政府当晚就决定采用。那是对我的极大鼓舞!”后来该项目1989年被评为建设部和广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其论文《造型、功能、空间与格调》在《建筑学报》1988年第7期发表。这个项目的成功让许多人看到了何镜堂的设计实力,也标志着他在建筑创作事业上终于迎来了迟到的春天!


  后来的十多年对何镜堂来说是艰辛的也是一帆风顺的,1994年他被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1999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全国优秀设计金奖2次,银奖3次,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更是不计其数……。90年代末,建筑设计开始招投标了。人们都羡慕地对他说:“你60多岁就获得这么多荣誉,功成名就了,不用再辛苦地靠招投标承接设计任务了。”何镜堂那时身兼华工建筑设计院院长和建筑学院院长两职,他坚持号召大家走“自主创新”和“敢于竞争”的道路,并率先和年轻人一起参与设计竞赛,不怕在竞赛中落榜。他总是微笑着谈论人生的成败:“对于投标竞赛,我的心态始终很平和,建筑设计没有100分,谁也不是设计竞赛中的常胜将军;对于华工这支年轻的团队,只有通过招投标,才能拿到好工程,同时也能让我的研究生们在大工程中得到历练,所以我们必须勇敢地参与设计竞争!”


  后来,大家尊敬地把何镜堂叫做“三员”——他是教练员(导师),又是裁判员(评审专家),还是运动员(投标设计人)。何镜堂说:“我们的团队投标是为了锻炼自己的队伍,从不找关系、走后门,而且愿意与外国设计师竞争,立足于把设计从方案到施工配合全部做完。除了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最近的两项工程:广州最高的西塔(432米高),方案是英国欧亚纳设计的,施工图全部由我们设计院完成;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工程是日本建筑师设计,我们院施工图配合,二期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图就全部由我们自己完成了。看到团队的成长,我十分欣慰。”


  坚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设计团队”


  众所周知,在国内大型国有设计院中,华工设计院是一支新世纪后成长起来的后起之秀。做为这支团队的核心人物(院长和总建筑师),何镜堂介绍说:“最初我带着学生们搞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90年代末赶上了全国大学校园建设的高潮,我们的‘团队’可以说是在规划设计大学校园的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团队’投标的起点工程是1999年浙江大学校园规划。我们首先从‘人才’这个角度分析研究新型大学:20世纪国家培养的大学生是‘听话型’,在‘适应性’与‘创新性’上显得不足;进入21世纪社会需要‘开拓’和‘创新’的人才,要求培养灵活思维和复合型的学生。那么,大学建筑的群体怎样布置、公共空间怎样联通、怎样用大学的环境育人、怎样设计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往空间、怎样让不同学科之间产生联系与互动?我带着学生们以此为题来组织建筑单体与交通、环境的关系,并一举在国际竞赛中夺冠。后来,我成了大学校园规划方面的专家,做的校园规划设计越来越多,不少业主单位慕名而来,现在全国有200多所新建成的校园都有华工设计的足迹。”


  通过搞大学校园规划,把华工设计院推向了全国,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浙江大学、江南大学、广东药学院大学新校区、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重庆大学等等。后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带来了各地文化建筑建设的高潮,何镜堂认为建筑设计是一通百通的,在文化建筑中,他又带领学生们深入研究建筑的精神功能,取得了多个投标的胜利,让“华工”的名字成为全国设计的名牌。随后,他们在体育建筑、博览建筑、高层建筑等多个领域为国家设计了大批重要的工程,最近又赢得了大型火车站成都火车北站的设计中标不但丰富了经验、锻炼了队伍,更让华工成为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摇篮。


  “输了不怕!建筑设计没有常胜将军,只要往前看,提高自己的水平就会最终取得胜利。”在各种大型投标中何镜堂常常这样鼓励他的学生。他强调做建筑设计首先要“做人”、必须形成团队才能搞好设计、建筑师养成合作共事的习惯是事业有成的基础,并鼓励培养学生较好的创作思维方法。在我问及怎样提高中标率的“秘诀”时,他坦诚地说:“我们搞工程设计十分认真,每一个工程都有一个明确的创新定位,所有的项目力争从头至尾、各个专业全面承担,目的是锻炼队伍。我十分乐意参与竞标,尤其是大型国际竞赛,在严酷的竞赛中更能培养团队观念。我们尽力去做设计,并不十分在意最后是否中标。华工投标团队主力由两部分人员组成:有创作激情的研究生加上有创意和组织能力的博士。华工设计院有能力在设计实践中培养研究生,我们院有300多人的编制,其中在读研究生216人,21个导师,3个是博导。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毕业后,他们都乐意留在院里;不少外地报考华工的学生,他们到我这里求学并不是为经济的原因,而是为了一展报国志。我十分欣赏我的这些勤奋的学生们。”


  何镜堂教学方法灵活而新颖,善于培养学生的设计“实战性”,强调“收放结合”。他说“第一阶段方案要‘放’。拿到一个项目,我总是先引导大家讨论建筑的‘定位’,围绕‘定位’收集有关建筑特色的资料,让学生天马行空地畅想,拿出有特色的方案,然后在此基础上,为每个学生指出他们方案的优缺点,并将方案归类。第二阶段方案要慢慢地‘收’了,我将每类方案统一归类,这样方案类型相同的学生就编成了一组,他们也十分愿意为了最后拿出好作品通宵达旦地加班合作。最后,我定下最好的方案交给业主,后面怎样深化方案、怎样图面表达、怎样展示成果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而我也一直主持涉及到始终。”


  学生们很敬佩何镜堂的创新思维和方案综合能力,愿意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设计交给导师品评。有人说,何镜堂的教学办公室就像医院里的“专家门诊”,常常看到很多学生排队等候何老师给自己的设计“看病”。好几次,何镜堂出差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学生们专程坐飞机找他研究方案呢!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产生


  2007年4月25日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对全球华人招标建筑设计。那天的会议何镜堂参加了,他想,面对时下外国设计师在大型工程建筑设计上的极大优势,中国馆如果设计不好,会让更多国内建筑师失去人民的信任。他感到了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当晚他回到华工就组建了自己的投标团队。


  何镜堂仔细分析了这个建筑的“定位”: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加上中国馆的主题是“城市发展中的中国智慧”,那么中国馆就必须有中国因素,此外还要表现上海世博会使城市面向世界的精神。接着,何镜堂给中国馆精确地作出了八个字的定位:“中国特色,时代精神”。他说:“我们从思想领域里研究,中国古代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厚德载物’、‘师法自然’都是‘和谐观’,它们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很难用具像的建筑形式体现。我们把可以让人联想起‘中国’的具像事物归纳为三类:第一,古老的中国文化符号,如汉字、红色、京剧、剪纸、山水画等等;第二,中国历史文物,如青铜器、斗冠、鼎器、酒器的造型;第三,中国城市、建筑、园林的形式布局,如棋盘式布局、方城、围城、座北朝南的结构、木构架体系、斗拱的特色、园林的意境等等。后来第一轮方案我们就拿出了现在中国馆的雏形方案——那时我们叫它‘中国器’。它在形式上呼应‘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又由现代材料、技术、以立体构成方式整合而成,现在人们称它‘东方之冠’。有人说它像‘斗拱’、 有人说它像‘粮仓’、 有人说它像‘官帽’,但所有人都认为它就是中国的。”


  中国馆的大红色也是最初定下来的。何镜堂介绍说:“红色我们做设计时一般不敢用。但这个建筑有特别的意义,它外表的中国红是华人社会共同的认可。我当时压力很大,第一轮投标从344个方案中评选出8个方案,华工当时投了3个方案:一个是以‘中国器’为立意,一个是以‘园林’为立意,最后一个是以‘如意符号’为立意。而这一轮投标‘中国器’获得了第一名,同济大学的‘园林’方案获得第二名,清华大学的‘如意’方案获得第三名,与我们的立意不谋而合。接着,在第二轮方案竞赛中,我们的方案与清华大学的方案并列最高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方案其次。”


  最终的方案由哪个设计团队来做?清华大学的方案在地方馆立面上用篆字表达的立意很好,但国家馆的设计显得平淡;华工的国家馆设计特色鲜明、在环境中十分耀眼,主管领导建议两家联合设计,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亲自给何镜堂打电话希望合作,这个建筑是全中国人民的事情,希望联合团队请何镜堂来领队。就这样,何镜堂勇敢地挑起了这份沉甸甸的担子,他带领联合团队的设计师在上海展开了现场设计,并承担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华工设计院承担了国家馆的设计,在地方馆的设计中,建筑由清华大学和上海院合作,结构由华工设计院负责,全馆的设备电气专业方案共同确定后,设备施工图由上海院负责。实践证明联合设计团队很出色,取得了完满的成功。


  2007年底,伴随着设计方案的征集、选拔优化、和来自各界不曾间断的各种评议声,备受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终于开工建设。现在随着世博会的临近,中国馆神秘的面纱一层层地揭开了。大家热议和憧憬着它的样子,许多热爱中国馆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它捐资共建(香港李嘉诚先生为它捐款1亿元);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讲:“我到上海之后呢,就看到了中国馆,在网站上看到了中国馆的设计照片,我第一印象很难看嘛,第一印象。我后来见到宋春华(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同志,他说老俞啊,他说当时国家大剧院出来的时候,你是赞成的我是反对的,现在我也赞成了,越看越爱看,他说你呢,也会越看越爱看,我确实现在也是越看越爱看,越看越觉得好看。”


  我想,100多年前当巴黎艾菲尔铁塔在世博会上首次亮相时曾经饱受非议,但后来人们把这座建筑视为巴黎城市的骄傲;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这个未来上海浦江沿岸的标志性建筑,一定会大放异彩,让中国设计名扬世界!(来源:中国建筑学会)

辽宁省建筑业协会地址:沈阳市浑南区三义街28-4号瑞宝东方大厦7楼
电话:024-22713480 邮政编码:110180 传真:024-22713480
E-mail:liaoningjx@126.com
备案序号:辽ICP备16006347号-1

您是第1938501位访问者!

辽公网安备 21011202000110号